中國經濟網3月19日訊 當前國際奶價下跌、乳業市場低迷、養殖業發展模式滯后、奶制品消費乏力, 中國奶業到了從單純關注“安全”到兼顧關注“品質”的轉型期。業內一致認為,奶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提升牛奶品質的國際競爭力。中國奶業協會專家顧佳升指出,與國際標準接軌、用“熱處理強度”來衡量牛奶品質,防止過度熱加工對牛奶的傷害,是提升國內牛奶產品的品質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但是,國內的認識普遍不足、實現難度極大,曾讓他一度三緘其口。如今情況正在發生變化。中國經濟網記者從現代牧業了解到,該公司所生產的“2小時系列”巴氏殺菌鮮牛奶和UHT純牛奶,熱加工程度和牛奶活性的糠氨酸和乳果糖等相關指標,基本符合了國際標準。
現代牧業的實踐表明,中國牛奶是能夠做到與國際標準接軌,能夠與國際品牌同臺競技的。中國奶業到了從單純關注“安全”到兼顧關注“品質”的轉型升級期,全行業只有提高認識、轉變觀念,讓消費者了解“熱處理強度”的意義,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奶業才能穩定健康地發展。
認知誤區導致奶業困局
目前國內奶業對于牛奶中各種營養素的作用,以及不同加工方式生產的各種乳制品營養價值的差異,存在認知的不足與誤區。人類需要牛奶不是簡單地為了溫飽,而是為了獲得其中的酪蛋白、乳清蛋白、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等生物活性物質。牛奶加工需要通過熱處理方式殺菌,但牛奶中的生物活性物質不耐熱,升溫到50 ℃以上,其中的活性物質就開始被損害了。溫度越高、停留的時間越長,損害得越多。乳品加工的核心問題就是根據生奶質量、采用適當的殺菌強度在確保安全基礎上,有效保護活性物質。
液態奶過度熱加工成為普遍現象,原料奶品質存在的差異,通過“一熱遮百丑”得以解決。養殖戶生產優質原料奶增加成本,效益反而降低,更加缺乏生產優質原料奶的動力。乳品加工企業依靠廣告賣牛奶,終端市場不知道什么是好牛奶,出現了“劣幣逐良幣”的后果。而優質原料奶的根基不穩,最終導致的是國際競爭力的缺失。
要突破目前奶業的困局,需要讓終端消費者知道如何分辨牛奶品質,倒逼加工企業規范生產工藝、減少熱加工對牛奶品質的傷害,對原料奶的品質提出更高的要求,實現中國奶業整條產業鏈的轉型升級。
現代牧業“一體化”模式實現品質突破
國際上早就有防止牛奶過度熱加工的判斷指標和標準,在我國沒有重視和應用,除了認知的不足之外,不易達到標準也是重要原因?,F代牧業通過“種養加一體化”模式,熱加工程度與牛奶活性保持指標率先與國際接軌,為中國奶業的品質升級之路,做出了積極有益的探索。
自2005年成立以來,現代牧業先后在全國布局,共建設大規模牧場25個,牛存欄數超20萬頭,日產高品質生乳2700多噸。生產工序的高度自動化,確保了奶品質量在生產工序上不出現漏洞,帶來產品的可控和優質?,F代牧業牧場所產原奶理化指標控制得非常好,原奶乳脂率高于3.8%,乳蛋白率高于3.15%,體細胞數低于20萬,菌落數低于2萬、甚至達到1萬以下,超過了日本和歐盟的標準。
生奶有自然抑菌期。在36.1攝氏度中,5小時細菌總數變化為6240CFU/毫升,隨后,這個數字將迅速上升,7.5小時將達到53萬CFU/毫升。我國目前對于生乳的國標是200萬個/毫升。必須采用合理的熱處理工藝才能獲得優質的牛奶產品,選擇工藝的依據是原奶的菌落總數。國內奶源地與加工廠距離過遠,菌落總數較高,是國內企業大多采用“過度熱加工”的重要原因。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現代牧業的經驗是向產業鏈下游延伸,首先實現了“養殖與加工的一體化”。在現代牧業的塞北牧場,封閉式通道的一側是牛場和擠奶大廳,另一側就是自動化加工車間。牧場擠出的鮮牛奶經檢驗合格后,通過密封的輸送管道直接到達加工車間,自動吹瓶,自動灌裝,去掉了原奶儲存運輸等多個環節,也去掉了“閃蒸”、“預巴殺”等不規范的操作,縮短了成品的加工時間,大幅度降低了對牛奶的熱傷害程度。原料奶從擠出到成品奶不超過2小時,這是目前國內領先的生產速度,國外最快也要十多個小時。
以塞北牧場為例,生產的鮮牛奶直供北京等華北地區的大城市,原奶加工完成不到2小時,運輸到北京4個小時,再通過會員及商戶配送,一瓶現代牧業的純鮮牛奶從擠奶到送達消費者手中能夠實現不超過12個小時,最大程度地保證了牛奶的“純、真、新、鮮”。
圖:現代牧業塞北牧場2小時純鮮奶路線圖
值得一提的是,擠出的鮮奶,如果在48小時以外加工,則牛奶活性蛋白幾乎降為零;若在2小時以內完成加工,則牛奶活性蛋白保持75%以上,這“2小時牛奶”,是現代牧業奶產品具備高品質的絕技!
對于規?;B殖所帶來的環境風險,現代牧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延伸,實現“種植和養殖的一體化”來予以消弭。歐盟國家一般實行“種養結合”,土地用于消納糞污和種植生產粗飼料。在現代牧業位于安徽蚌埠的牧場,在建設四萬頭規模的牧場及600噸液奶加工廠的同時,在牧場周邊配有10萬畝優質土地,用于配套種植奶牛粗飼料,從源頭控制奶牛飼料的質量,進一步保證牛奶質量。牧場投資4000萬元左右配備完善的糞污處理系統,生產液體有機肥還田,實現循環經濟。
“種養加一體化模式”給現代牧業帶來了比肩國際一流水平的優秀品質。在去年6月法國波爾多舉辦的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上,現代牧業牛奶擊敗了跨國品牌的強勁對手,摘取食品類金獎,被譽為“中國牛奶在品質上的翻身仗”。
得獎后,一個香港經銷商主動給現代牧業打電話,希望能在香港代理銷售現代牧業的牛奶。此前備受詬病的中國奶品能在國際獲得金獎,也讓世界食品品質評鑒大會主席約瑟夫·貝斯曼十分感嘆:“我看到了中國的食品有很高的品質,很驚訝地了解到今天獲獎的中國乳品企業擁有如此現代化的加工技術,真的很棒!”
探索乳業困局的先行者
現代牧業“養殖和加工的一體化”解決的是食品安全風險,“養殖和種植的一體化”解決的是環境安全風險,國內奶業迫切需要建立“以養殖業為中心的兩個一體化”的體制和機制,否則不足以應對已經完全全球化了的奶業競爭的挑戰。與此同時,全球經濟一體化給企業和消費者所帶來的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則要求盡快建立和完善社會各界對乳制品的正確認知。
鑒于乳品加工與養殖環節的脫節,以及我國乳制品結構的單一性,任何對我國液態奶產品的外來挑戰,本質上都是對我國奶業的全面挑戰。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競爭性產品品種之間的“差異性特點”,以“人無我有”的品種——巴氏奶占盡市場先機,以“人有我好”的品種——超高溫滅菌奶品質的升級換代來爭得市場份額。
這正是現代牧業正在開展的各項產品布局。過去三年,現代牧業的自有品牌常溫奶年復合增長率達231%,銷售網點迅速擴張至30多萬個,覆蓋全國28個省。現代牧業“2小時”系列低溫奶產品已于2014年12月底成功進駐北京30多個大型超市,而長三角地區的華東市場將是現代牧業2015年下半年試水的另一個重要市場。由于低溫奶保質期短、對冷鏈運輸設備要求高等特點,決定了其原奶必須就近而取,現代牧業牧場全國布局的先天優勢,決定了其有實力成為全國性的低溫奶品牌。
隨著廣大消費者對于奶業發展認識的不斷深化,國內乳品行業秩序逐步完善,種植養殖與加工一體化,將成為增強中國奶業優勢、應對國際競爭、推進奶業轉型升級的發展方向。